卅四、李世民善纳忠言

A+ A- 吹灯 听书
湖光农场与湘西旧情—金庸生平新考   | 金庸与湘西:牛阿曾回应查玉强

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分类,向来很是简单,一曰「明主」,一曰「昏君」;对于臣子的分类也很简单,一曰「忠良」,一曰「奸佞」。分类的标准,也就是「爱民」和「纳言」两点。不爱百姓,不听忠言,是为昏;欺君虐民,谄谀顺恶,是为奸。历史书中是这样写,所有的戏剧也都是这样演。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,老百姓要分别一个皇帝、一个大臣好不好,那是很容易的。

中国历史上最英明旳皇帝是谁呢?说到仁厚爱民,大概要算汉文帝、至于从「英明」的尺度来说,我想是汉光武和唐太宗。汉光武自己的本事见识比他所有的臣子都高,还不大看得出他对接纳忠言的重视,唐太宗李世民却对「纳言」这一点特别强调,我们不妨引述几个关于他的小故事。

李世民和他哥哥建成、弟弟元吉争皇位,斗争得非常剧烈。建成手下有一个重要干部魏征,常劝建成先下手为强,杀死世民,但建成犹豫不决。后来李世民胜利了,杀了建成元吉。捉了魏征来,问他:「你为什么离间我兄弟之间的感情?」旁边的人都很为他担心,暗想这一次他非杀头不可。魏征举止自若,说:「先太子(建成)如果早听了我旳话,就不会有今日之祸。」世民见他有胆识,反而重用他,派他去收编整肃建成的旧部。魏征将这人都放了。旁人又觉得这样做太过大胆,未免有被世民疑心造反的危险,因为他自己不但是建成的得力助手,所放的又都是建成手下的大将重臣,也就是说,都是世民的死对头。魏征说:「我但为国家着想,不避个人的嫌疑。人家以国士待我,我岂可不以国士的作为相报?」世民得到消息后,很是喜欢。

李世民接位后,有许多事情对百姓不守信用,说过了话不算数,魏征与之力争,世民终于醒悟,说:「夫号令不信,则民不知所从,天下何由而治乎?朕过深矣(我的错误是大得很啊)!」于是遵守自己说过的话,并赏赐魏征一只金瓮。

李世民发觉有官吏贪污的很多,当下心生一计,布置陷阱,派人去向官员们试行贿赂。有一个小官受了一疋绢,李世民要杀他。内政部长裴矩谏道:「此人受贿,固然应该处死,但陛下故意设下阴谋,诱他上当。这种钓鱼的方式,恐怕也不大对吧?」李世民很高兴,召集文武百官,表示:「裴矩做官,对于不合理的事能够力争,并非一味的听话。初果大家都能这样,我那里还担心天下不治呢?」裴矩在隋朝的时候是个奸臣,到了唐朝,却变成了忠臣。司马光评论这件事说,这主要是由于皇帝喜欢听忠言的关系:「古人有言:君明臣直。裴矩佞于隋,而忠于唐,非其性之有变也。君恶闻其过,则忠化为佞;君乐闻直言,则佞化为忠。是知君者表也(领袖是实物),臣者景也(部属是影子),表动则景随矣(实物怎样行动,影子就怎样跟随)。」
 
李世民接受了这次教训后,对部属就不再玩弄手段。有人上书,请除去佞臣。李世民问他:「谁是佞臣?」那人说:「我不在朝为官,不知谁忠谁奸。但有一个办法可以辨别,请陛下与群臣讨论问题,你假装发怒,凡是坚持正理而不屈的,就是忠臣;对你畏惧而随口附和的,就是佞臣了。」李世民道:「做皇帝的自己弄玩手段,如何能要求臣子们忠实?我现在是要以至诚之心来治理天下,看到前朝帝王往往喜欢对部属玩弄手段权术,我只是代他们感到羞耻。你的办法虽好,我是决计不用的。」

贞观二年,李世民对侍臣们道:「我读隋炀帝所作的文集,文章漂亮,学问深奥,见识广博,他文章中也知道尧舜是对的,桀纣是错的。但为甚么他的行为却和他的文章大大不同呢?」魏征道:「做皇帝的即使是圣人哲人,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,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计谋,有武勇的人就会贡献他的力气。炀帝自高自大,自以为聪明过人,骄矜自用,因此文章中写的都是尧舜的漂亮话,所作所为却都是桀纣一般的胡涂行动,自己根本不知道道样做是会覆亡的。」李世民道:「不错,炀帝的事过去还不久,他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要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。」到贞观三年,李世民又问孔颍达:「『论语』中说:『有才能的人要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,知道多的人要向知道少的人请教,知识才能很丰富的人,要谦虚而像没有学问一般(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,有若无,实若虚)。』那是什么道理呢?」孔颍达解释了这几句话,并道:「不但普通人要这样,帝王也应当这样。如果身居尊位,一味炫耀自己聪明,以才陵人,用巧妙的话来替自己的过失辩护,拒绝别人忠诚的劝告,那么下面的人就大家不说话了,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。」李世民大为称赞他说得不错。

人们常说:「历史是镜子。」尽管经济制度、政治制度随着时代而有重大变迁,但人性还是一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