卅一、不拘一格用人才

A+ A- 吹灯 听书
湖光农场与湘西旧情—金庸生平新考   | 金庸与湘西:牛阿曾回应查玉强

榆瑞对饮食很有兴趣,也有相当研究。他写酒经和食经的笔名叫做「高阳」,出典当是从「高阳酒徒」这四字而来。史记中记载这故事很是生动。刘邦经过河南陈留,郦食其求见。刘邦正在洗脚,问左右道:「来客是怎么一副样子?」左右说:「好像是个有学间的读书人,穿儒衣的。」刘邦生平最不喜欢读书人,凡是有戴儒冠来的,他往往抢了客人的儒冠,在其中拉尿,这时听说又是个读书人,便道:「我忙于处理天下大事,没空见读书人。」使者出去说了,郦食其大怒,按剑喝道:「你去通报,我高阳酒徒也。」刘邦听说是个酒徒,大有兴趣,忙擦干了脚,邀他进来,一谈之下,意见相投,对他加以重用。

刘邦对付大臣周昌的故事,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流氓本色。有一次周昌进宫奏事,刘邦怀中正搂着美人戚姫。周昌急忙退出,刘邦一把将他抓住,推倒在地,骑在他的头颈里,问他:「我是怎么样的皇帝?」周昌很是大胆,答道:「陛下,桀纣之主也。」刘邦倒也没有怪他,哈哈大笑一番。

这样一个喜欢侮辱读书人的皇帝,登位后知道马上得天下,却不能马上治天下,下了一道求贤诏。这道诏书不知是那一位才子代笔,写得极是客气。诏书一开头就说由于自己不和读书人做朋友,以致贤人不肖出山:「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,伯者莫高于齐桓,皆待贤人而成名。
 
 
今天下贤者智能,岂特古之人乎?患在人主不交故也,士奚由进?今吾以天之灵,贤士大夫,定有天下,以为一家,欲其长久,世世奉宗庙亡绝也。贤人已与我其平之矣,而不与吾共安利之,可乎?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,吾能尊显之。」他说的是「交」,是「游」,所谓以天子而友布衣,确是有诚心招揽贤士的气象。

作领袖者,能用人是最根本的本事。宋江文不及吴用、萧让,武不及林冲、关胜,游泳不及张顺,偷鸡不如时迁,然而能领导梁山泊一百零七条好汉,主要便是有用人的大才。刘邦得了天下后,有一天在洛阳南宫大开宴会,命部下直言无隐,解释为什么他成功而项羽失败。高起与王陵说: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因以与之,与天下同其利;项羽不然,有功者害之,贤者疑之,此其所以失天下也。」刘邦道:「公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填国家,抚百姓,给饷馈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三者皆人杰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所以为我擒也。」刘邦分析胜败的根本关键,非常正确。项羽却将失败的原因推在老天的头上,说「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。」杨雄的「法言」中有一段话说得好:「或问:「楚败垓下,方死,曰『天也!』谅乎?(是真的么?)」曰:「汉屈群策,群策屈群力(汉鼓励智谋之士各尽全力,干部们又领导群众各尽全力)。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(楚则厌恶一般智谋之士,只是自己一个人尽力)。屈人者克,自屈者负(能使旁人为我出力的得到胜利,只是独自尽力的失败)。天曷故焉(跟天有什么关系呢)?」

在任用人才时,对各人的弱点要能有充分谅解,不必求全责备。曹操的「求贤令」中说:「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?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」管仲和鲍叔合伙做生意,分钱时他侵占多分,那当然是「不廉」,但他辅佐齐桓公而成霸业。陈平和嫂嫂私通,又收受将士的贿赂,相当不道德,刘邦不理他的私德而信任重用,陈平终于六出奇计,帮助刘邦解决了许多大问题,功劳不在张良之下。因此曹操主张「唯才是举」。

清末才子龚定庵写过一首诗:「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瘖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」毛泽东先生很欣赏这首诗,他抄录这首诗的书法,前几年曾在中共许多报纸刊物上登载。诗确是好诗,也说出了一个大问题。如果所有的马都哑了,不能呜嘶了,那当真是可哀得很。天下人才,原本不拘一格,天公降生人才之时,想必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将出来的。我想当政者应当了解,天公既是不拘一格的降人才了,则任用人才之时,也应当不拘一格,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合于一个模子。

马寅初先生主张节制人口,因其理论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模子,便受到围攻,不能保北大校长之职。丁颖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水稻专家,但在大跃进期间,他无法以他的专门知识来纠正领导者在农业上所造成的偏差。一个是主张不被接受,并遭处分;一个是虚居其位,不敢提出正确的见解。那都是没有善用其才。国家受到损失,人民受到痛苦,对中共本身而言,结果也是不利的。